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

[編織] 藺草小鹿:指尖上的自然魔法!Weaving Magic: Crafting Deer from Rush Grass!

yolo.fernheart.com

 藺草小鹿:指尖上的自然魔法!Weaving Magic: Crafting Deer from Rush Grass!

你曾想過,平凡的植物也能變成可愛的小鹿嗎?在台灣,有一種叫做「藺草」的植物,不僅可以拿來編織生活用品,還能變成充滿生命力的小動物!

藺草是什麼?

藺草,又稱茳芏或茳蘺,是一種莎草科植物,主要生長於大安溪下游兩岸的濕地。 它以其莖稈編織的草蓆、草帽等手工藝品而聞名,具有吸濕、透氣、散發清香的特性,曾是台灣苑裡地區的重要產業。 

它的莖細細長長,摸起來有點像紙,但又比紙更強韌。曬乾後,藺草會變得很有彈性,而且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清香,聞起來很舒服。以前的人很喜歡用它來編帽子、草蓆,因為它很耐用,而且夏天用起來特別涼快。

小鹿怎麼編?

編織藺草小鹿就像玩積木一樣,一步一步跟著做就會很有趣。從圖片上你可以看到,我們主要會用到兩根藺草交叉開始。

  1. 打好基礎: 就像圖1,先用兩根藺草交叉,X 型是第一步。

  2. 層層疊疊: 接下來,我們會不斷地將藺草互相穿插、壓疊,讓它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,形成小鹿的身體。這個過程需要一點耐心,但你會看到它慢慢成形。

  3. 點睛之筆: 最後,你會把多餘的藺草稍微彎曲、固定,創造出小鹿的鹿角及鹿嘴。這一步讓小鹿變得活靈活現!

整個過程就像是在幫藺草「變魔術」,把它們變成一個個可愛的小鹿。這些小鹿不只是一種擺飾,更是傳統手藝和自然之美的結合。下次有機會,不妨也來試試看,親手編織一隻屬於你的藺草小鹿吧!

#藺草 #藺草編織 #手作 #文創 #台灣特色

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

台灣蕨類在世界中佔據關鍵地位,生態豐富(Taiwan's Ferns Lead the World in Biodiversity Density.)

 

台灣蕨類在世界中佔據關鍵地位,生態豐富

如果把地球上約 1.2 萬種蕨類攤開來看,台灣這塊僅 36,197 km² 的島嶼竟擁有超過 820 種蕨類,密度遠勝全球其他知名「蕨類大國」,不愧被植物學者稱為「蕨類王國」。(nthu-en.site.nthu.edu.tw, en.wikipedia.org)

下表以「每 1,000 km² 蕨類物種數」做比較,台灣輕鬆坐上世界第一的寶座,實至名歸。

國家/地區 國土面積 (km²) 蕨類物種數 密度 (種/1,000 km²)
台灣 36,197 820 22.65
菲律賓 300,000 1,100 3.67
日本 377,975 700 1.85
婆羅洲 748,168 963 1.29
英國 242,495 70 0.29
法國¹ 551,500 123 0.22
德國 357,596 40 0.11
澳洲 7,692,024 390 0.05
北美洲 24,709,000 400 0.02

¹法國本土蕨類被多項資料列為「不足 150 種」,本文取常見估值 123 種作比較。(tiracoon.fr)


為何台灣蕨類如此豐富?

  1. 緯度跨越熱帶到暖溫帶
    台灣北回歸線穿島而過,短短數百公里涵蓋了熱帶、亞熱帶與暖溫帶 3 大氣候帶,給了蕨類多樣的生態棲位。(en.wikipedia.org)

  2. 地形落差驚人
    0 – 3,952 m 的垂直高度差,造就雲霧林、闊葉林、針葉林到高山草原等複雜微氣候,蕨類各安其所。

  3. 豐沛降雨與終年高濕度
    年平均雨量 2,500 mm 以上,加上河谷與峽谷帶來的霧氣,使得台灣成為蕨類最愛的「天然溫室」。


台灣密度世界第一帶來的意義

  • 保育價值
    超過三成台灣蕨類被列為受脅等級,其中不少為全球僅存於台灣的特有種。若台灣棲地受破壞,這些古老植物可能就此消失。(nthu-en.site.nthu.edu.tw)

  • 科研資源
    台灣是研究蕨類演化、生理與分類的「天然實驗室」。短距離內即可觀測氣候與海拔變化對蕨類族群的影響,吸引國內外學者長期駐足。

  • 生態旅遊潛力
    從台大溪頭、阿里山神木區到太平山見晴步道,賞蕨不再只是冷門行程,而是結合森林浴與環境教育的新亮點。


結語

蕨類見證了 4 億年的地球變遷。當你漫步台灣山林,腳邊隨處可見的翠綠捲曲,實際上是世界級的生物多樣性縮影。珍惜並守護這片土地,就是守護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。

#蕨類王國 #台灣生物多樣性 #自然保育 #生態旅遊 #植物科學

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

[有毒植物] 台灣有可能出現大豕草(Giant hogweed)這樣的植物嗎?

photo by masaki_hamaguchi

 小心!北海道出現的「劇毒植物」你家附近也可能有!

最近,日本北海道大學發現了一種非常危險的植物,叫做「大豕草」(Giant Hogweed)。這種植物在歐美國家比較常見,沒想到現在連日本也出現了,這讓大家都很緊張,因為它的毒性非常強!

為什麼「大豕草」這麼可怕?

大豕草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的汁液。如果你的皮膚碰到它的汁液,又曬到太陽,會立刻引起嚴重的紅腫和水泡,就像被灼傷一樣,而且這些水泡可能會持續很久。更嚴重的是,如果不小心碰到眼睛,甚至可能導致失明

新聞裡還提到,有專家親身經歷,手部碰到後腫起了大大的水泡,看了真的讓人心驚。所以,如果你看到這種植物,切記千萬不要用手觸碰

台灣有可能出現這種劇毒植物嗎?

這個問題很重要,答案是:有可能!

https://www.inaturalist.org/observations?taxon_id=1557658

雖然從 inaturalist 上的觀察地圖來看,目前台灣還沒有相關的觀察紀錄。不過北海道的觀察紀錄,的確是6月24日由 masaki_hamaguchi 觀察到的。

https://www.inaturalist.org/observations?taxon_id=1557658

為什麼這麼說呢?

  1. 氣候條件可能符合: 雖然大豕草主要在比較冷的國家生長,但這次它在日本北海道被發現,表示它能適應一些不同的環境。台灣雖然整體比較熱,但有些山區或比較涼爽的地區,氣候條件其實可能適合它生長。

  2. 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: 很多外來的植物都是不小心被帶進台灣的。有時候可能是種子黏在貨物、鞋子或行李上,隨著國際交流被帶來;也有可能是有人不知道這種植物有毒,把它當成一般植物引進來種植或觀賞。一旦在新的地方紮根,它們就可能迅速擴散。

我們該怎麼辦?

面對這種潛在的威脅,我們不需要過度恐慌,但一定要提高警覺:

  • 不亂碰不認識的植物: 在野外或公園,看到不認識、特別是長得很高大、葉子很大、有白色傘狀花朵的植物時,請務必保持距離,不要隨意觸摸。

  • 拍照記錄並通報: 如果你懷疑看到了類似大豕草的植物,請不要靠近,可以先拍照(保持安全距離),然後立即通報相關的農業、林業或環保單位,讓專業人員來處理。

保護自己,也保護我們的環境,從辨識和警惕開始!

#大豕草 #劇毒植物 #外來種 #植物警訊 #環境安全

參考: